您现在正在浏览:星座命理网 > 姓名 > 姓名知识 >

起名从“海量重名”到“生僻怪异

x.zgjm.org 时间:2012-06-14

  公安部准备起草制订《姓名管理条例》,用以规范公民起名字

  凡是中国人,都有自己的姓名。名字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识别的文字符号,本来是很普通的一件事,如今,变得越来越复杂了。最近,就有两条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兴趣。

  起名:让人伤脑筋的一件事情

  一条新闻来自东北。据对沈阳市户籍人口姓名的统计,沈阳市叫“刘洋”的最多,共有4049人,大概觉得“刘洋”与“留洋”谐音顺口。此外,“伟”“丹”“丽”“静”“淑芬”“素华”等也是成千上万家庭给孩子起名的“常用字”。仅是在沈阳,张、王、李、刘四大姓中,单字一个“伟”的就达到12828人。

  另一条新闻来自西南。据报载,成都市泡桐树小学今年秋季入学的400多名新生中,名字中带有“冷僻”生字的多达1/10。例如陈×遄(读传)、杜×炱(读台)、王×芏(读杜)、林珩(读衡)×、林×氍(读渠)等等。在泡桐树小学教了10年书的一位班主任告诉记者,以前都是开学的当天学校才将学生名单交到班主任手上,现在学校要提前几天给班主任,不认识的学生名字好去查《辞海》和《辞源》,甚至还得请出《康熙字典》才能找到。

  其实,这两条新闻反映的情况并非某些地域独有,而具有普遍性。据学者研究,虽然我国有4000多个姓,但常见的不过近百个。像张、王、李、赵、陈、杨、吴、刘、黄、周这10个国内大姓,就占了全国人口总量的40%;人口较多的前50个姓,则占了总人口的近七成。我国目前每年的新生儿超过2000万,由于前些年老百姓给孩子起名偏爱单字,所以“同名同姓”或“重名”的现象越来越严重。

  选常用字,重名太多;选冷僻字,一般人又不认识。看起来,给孩子起一个好名字还真是伤脑筋的一件事情。

  名字“俗”与“不俗”之争

  有学者研究认为,新中国成立以来,老百姓的名字变化有三个阶段、三个特点: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近30年时间,含有政治意义的字眼入名比较时兴,而且当时起名字多选两个通俗常用的字,比如“建国”“援朝”“跃进”“卫东”就是那一段时期的产物;接下来,从改革开放之初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,新一代父母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小,带有政治意义的名词多被抛弃,为子女起名字时单字增多、叠字增多,比如“丹”“莹”“磊”“娜娜”“佳佳”等等;随后,从网络兴起到今天的最近10年间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个性化的名字,有些名字起得更是五花八门。不但“翀”(读冲)“珝”(读许)等冷僻字频频出现,而且“斯坦”“丽丝”等类似西方人的名字也多起来。记者的大学同学中,下一代的名字就起得相当别致,有“许多”“王子”“韦婉”“谈心”,连起来串读常常令大家在同学会上笑成一片。

  多年来,关于人的名字俗与雅的标准一直广受争论。有不少人认为,叫得滥、重名多的就俗,有个性、重名少的就雅。但也有人反驳说,中国13亿多人,可供选择的常用汉字不过四五千个,要想重名少,简直是难于上青天。

 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翟云瑞认为,名字俗与雅,从来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。时代不同,感受也不同;阶层不同,认知也不同。《红楼梦》中,贾宝玉给贴身的花姓丫头起名“袭人”,并引证出“花气袭人知昼暖”的诗句,似乎很雅,但贾政斥之为“总是些淫词浪语”。

  规范而有个性地为孩子起“名字”

 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,中国人的姓名史源远流长。在封建社会,很多家族早就规范了家谱用字,谁是第几代的,一说就知道。

  但社会在发展,年轻的一代对自己的名字、对子女的名字越来越求彰显个性。来自公安机关的消息称,近3年来,他们收集到的涉及人名、地址的生僻字多达3万多个,其中电脑字库里没有的多达4600个。北京目前有4万多人因为生僻字原因无法领取第二代身份证。在这种情况下,公安部准备起草制订《姓名管理条例》,用以规范公民起名字。

  语言研究学者、“汉语人名规范”课题组组长厉兵认为,此举很有必要。他说,用冷僻字减少重名的效用不可否认,但有一利必有一弊,而且可能弊大于利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润路强调,对使用频率为十万分之一的次罕用字、使用频率为百万分之一的罕用字,选用为名字时要慎之又慎。

  一家专门为人起名字的公司提出,为了避免重名而又有个性,他们有几条建议:一是姓名中嵌入英文,如赵一A;二是用父母两个人的姓,再加上双字的名,变成4个字,如尹林光子;三是中西合璧,像牛群冯巩在相声中所说,叫冯氏托罗夫斯基。

  这是一个玩笑?还是一个郑重其事的建议?究竟是否符合姓名管理条例?记者不得而知。但有学者指出:“只要用字规范而又有个性,与姓氏相配而又有文采,你起的名字就一定不错!” (记者魏运亨)

    上一篇:起名的避讳

    与起名从“海量重名”到“生僻怪异有关的文章还有:

    aid=7388